|
|
行業資訊 |
“十二五”時期安康市現代農業發展成效顯著 |
|
發布人:財信融資擔保 發布時間:2016-01-07 點擊數:2021次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 |
|
“十二五”期間,安康市轉變發展方式,調整發展思路,創新發展理念,以穩糧增收調結構、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,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,以農業園區建設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為抓手,著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。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,農村經濟和農村居民收入實現持續較快增長,超額完成“十二五”預期目標任務。
實現了“三個增長”
糧油生產實現了連增。按照“穩面積、攻單產、優結構、促豐收”的要求,立足抗災奪豐收,從優化種植結構、普及優良品種、推廣實用技術、搞好病蟲防治等增產技術措施入手,加強田間管理,以高產創建為載體,加快新型糧油生產主體培育,強化良種良法配套、農機農藝結合,轉變糧油生產方式,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。在自然災害頻發、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,全市糧油生產實現連豐。預計2015年糧食總產達87.78萬噸,油料總產達15.5萬噸,糧食總產較“十一五”末增長9.5%;油料總產較“十一五”末增長23%。
畜牧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穩增。把以生豬為主的畜牧產業作為富民強市的主導產業,以標準化規模養殖場、家庭牧場建設為抓手,加快產業轉型升級,加大生豬產業聯盟、良種繁育等重點項目建設力度,全市畜牧產業連續5年保持強勁發展勢頭,總量穩中有增。生豬和山羊總量、出欄量位居全省第二位。預計2015年全市生豬、牛、山羊、家禽飼養量分別為564.15萬頭、34.11萬頭、199.19萬只和2213萬羽,較“十一五”末分別增長11.18%、12.17%、19.41%和20.64%;肉類總產量28.72萬噸,禽蛋產量3.78萬噸,較“十一五”末分別增長21.49%和24.34%;畜牧業產值46億元,較“十一五”末增長31.24%。
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增。預計2015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94.53億元,較“十一五”末凈增150.62億元,增長204.67%;預計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87元,較“十一五”末凈增4411元,增長210.9%。
實現了“三個突破”
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現了新突破。始終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切入點,遵循“減量化、再利用、資源化”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,堅持種養結合、循環發展和無公害、綠色、有機生產原則,積極推廣循環發展模式和生態種養技術,通過實施一大主導產業、一套增效技術、一款優勢品牌、一種經管模式、一串生態鏈條的“五個一”提升工程,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擴規模、提質量、強產業、延鏈條、創品牌、增效益。截至目前,全市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總數達355個,全市現代農業園區數量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。全市各級各類園區已累計完成投資95億元,今年預計實現產值71億元。
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了新突破。一是生豬產業成為全市第一主導產業,總量、出欄量位居全省第二位。全市共建成千頭以上豬場628個,萬頭豬場69個,其中40個養殖場被命名為國家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場。培育的陽晨“產業聯盟”發展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加以推廣。預計2015年底,全市生豬飼養量可達564.15萬頭,較“十一五”末增長11.18%。二是魔芋種植面積、產量位居全省第一。全市共建成魔芋產業重點鎮71個、重點村151個,魔芋種植面積達26萬畝,2015年產鮮芋30.2萬噸,量分別較“十一五”末增長2.17倍和1.89倍。三是茶葉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。共建成茶葉標準化示范園52個,茶園面積發展到69.2萬畝,較“十一五”增長82.1%;預計2015年底全市茶葉產量2.14萬噸,較“十一五”增長2.7倍。四是蔬菜建設穩步推進。按照做精設施蔬菜、做強高山菜、做優露地菜的思路,大力推動豬——沼——菜循環發展,促進了蔬菜產業向板塊化、園區化發展。2015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11.9萬畝,蔬菜總產達150.6萬噸,較“十一五”分別增長26.7%和39.1%。
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實現了新突破。一是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碩果累累。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,組建了294名專(兼)職、“雙師型”職業農民培育師資隊伍,建立實訓基地57個,認定職業農民4427人。職業農民培育工作“安康模式”獲省農業廳特等獎,被農業部以排序首位評為全國十大典型模式之一,并在全國推廣。二是農業經營組織不斷壯大。全市共培育農民合作社1190個、家庭農場286個、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24家,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較“十一五”增長34%。
實現了“三個提升”
現代農業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。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。2015年底,農機總動力達到181.7萬千瓦,農機經營總收入5.12億元,較“十一五”末分別增長47.17%、71.24%。農機專業合作社由2010年的6個發展到51個,建成全程機械化示范區22處,示范面積突破20000畝。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大幅提升。建立健全市縣農業行政執法監管及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,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,指導農業經營主體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,加大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報、審核把關和認證后監管力度,加快“三品一標”認證步伐,全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。全市已獲得陜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3處、無公害產地面積153.7萬畝、無公害農產品119個,有機農產品基地15處、有機農產品16個;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7個。
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提升。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,著力推進農業循環、可持續發展,促進了農民收入快速增長,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。一是下發了《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見》,著力構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體系。二是堅持把富硒產業打造成全市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,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深度合作,共建“安康市國家級特色(富硒)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”以及“中國(安康)富硒產品研發中心”,借助農科院科研力量成立了富硒豬肉、茶飲、魔芋等9個研發課題組,制定富硒技術規程8項,制定和完善富硒標準16項,開發富硒茶等富硒產品70多個品系,共研發富硒產品82個。三是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不斷夯實。實現了全市所有行政村農村信息服務全覆蓋。鍛造出了“以縣鎮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站”為支撐,以“農業信息網”為載體,以“農業110”服務為標志,以農業信息綜合應用為目的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”——“白河模式”在全省推廣。四是農村用能結構日益合理。全市建成農村戶用沼氣128473口、養殖小區沼氣工程402處、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26處,年產沼氣1869萬立方米,年處理糞污約135萬噸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2400戶、節柴灶23153臺、太陽灶2450戶。
農業農村改革工作穩步提升。一是農村土地有序流轉。積極推行園區承載、龍頭帶動、大戶支撐,以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、規模化發展。探索出“土地流轉建園區、移民搬遷進社區、農民就地當工人”發展模式在全省交流推廣。截止2015年底,全市累計流轉土地面積127.8萬畝,占全市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.6%。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,集約化發展。二是全市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順利進行。截止2015年12月,全市完成實測的承包土地面積489.5萬畝,占耕地總面積的99.2%。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,也為土地流轉打下了牢固基礎。
“十二五”時期,安康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,優勢特色產業效益日漸凸顯,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成為共識,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模式日趨成熟,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漸增強,為“十三五”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(來源于陜西省政府官網)
|
|
|
|
|